我国白银供需全景解读:供弱需强格局下的机遇与挑战
内蒙古双尖子山银矿深处,工人们正加紧开采,这座亚洲第一大银矿正努力满足着国内市场对白银日益增长的渴求。
“白银市场连续5年供不应求,2025年缺口达3660吨。”华安证券最新研报中的这一数据,揭示了当前白银市场的基本格局。
作为全球白银储量前五的国家,中国白银矿端产量2025年预计达3426吨,回收量1233吨,却依然无法满足高达9428吨的消费需求。
这一缺口的背后,是白银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光伏新能源板块的爆发式增长。
01 资源禀赋:储产现状
中国白银储量位居全球前列,约占全球总储量的11%,全国共有1500多个银矿。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双尖子山矿区银铅矿,被世界白银协会认定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五大银矿,成为中国白银资源的重要支撑。
然而,我国银矿的资源禀赋并不理想,矿石中有用物质的含量较低,这给开采和加工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从生产端看,2025年我国白银的矿端产量为3426吨,回收量为1233吨。
白银供应呈现多元化格局,除了原生银矿外,大量白银作为铜、铅、锌等金属冶炼的副产品产出。
目前,盛达资源、兴业银锡、豫光金铅等上市公司是我国白银生产领域的重要企业。
其中,兴业银锡截至2025年上半年保有银金属资源量3.06万吨,位列亚洲第一。
02 消费图谱:工业主导
在中国,白银消费中工业需求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2025年,我国白银总消费量达到9428吨,其中工业需求量就达到8567吨,占比超过90%。
电气与电子领域是白银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需求量达6577吨。
白银在光伏、汽车、医疗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这些工业需求的增长,进一步推动了白银价格的上涨。
光伏产业是白银工业需求中增长最为迅猛的领域。2024年全球光伏用银量达6147吨,2014至2024年间光伏用银需求量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5.09%。
尽管“少银化”技术不断推进,但主流TOPCon电池片银浆单耗仍在11-13吨/GW,因此2025年国内电池片生产带来的银消费估算超过6000吨。
03 市场格局:供不应求
目前,我国白银的供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矿端生产和回收。
随着银应用领域的不断增长,国内资源已不能满足需求,需进口银矿产品和其他精矿来补充缺口。
这表明,虽然我国白银储量丰富,但在实际供应上仍面临一定的压力。
从全球视角看,白银供需失衡状况更为明显。根据世界白银协会的数据,2024年全球白银总供应量为31574吨,需求量为36207吨,供需缺口达4633吨。
全球白银自2021年以来均呈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且预计2025年仍有3660吨供需缺口。
供应面的紧张主要源于全球白银矿产量呈现震荡下行趋势,从2014年的2.74万吨下降至2024年的2.52万吨。
尽管再生银供应量有所增长,但由于本身基数较低,再生银的增量贡献有限。
04 价格逻辑:多重驱动
今年以来,白银价格显著上涨。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白银10月17日的价格一度触及每盎司53.765美元,较今年1月2日的29.985美元累计上涨超过70%。
白银价格的强劲表现,是金融属性与商品属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金融属性方面,美联储降息预期成为重要催化剂。市场预期10月/12月美联储大概率连续降息,量化宽松叠加工业需求回升,白银价格有望维持上涨。
与此同时,地缘政治冲突带动避险情绪提升,白银投资需求也随之增加。
在商品属性方面,供弱需强的基本面格局为银价提供了坚实支撑。
白银还受到金银比修复概念的推动。当前金银比高达80:1,而历史均值为59:1,白银相对黄金被低估45%,吸引资金补涨。
05 产业影响:冰火两重天
白银价格上涨对产业链不同环节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影响。
对自有矿企而言,银价上涨直接提升了业绩表现。如盛达资源、湖南白银等公司,股价年内涨超150%。
回收企业也从中受益,旧料回收价涨至9.4元/克(年初7元),回收量增30%。
投资银条厂商同样迎来商机,深圳工厂订单翻倍,日产能超1吨仍供不应求。
下游光伏企业却面临成本压力,白银占组件成本15%,部分企业暂停采购,加速研发银包铜等替代技术。
首饰加工厂同样承压,银饰半成品订单减少50%,批发商转向“以旧换新”。
无矿冶炼厂则面临原料成本骤增,套保压力加大的困境。
06 未来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展望未来,白银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支撑因素看,美联储降息预期可能提升白银吸引力;光伏等领域工业需求继续增长;供不应求的基本面短期内难以改变。
与此同时,风险因素也不容忽视:
价格波动风险:白银波动率为黄金1.5倍,若美联储降息推迟或地缘风险缓和,可能触发10%-15%回调;
技术替代风险:光伏铜浆技术进入产业化,普及后或削减白银需求;
供给超预期风险:如果有超预期的供给增加,可能会短期造成供过于求的局面,从而压制银价。
白银在光伏领域的应用正面临技术变革的挑战。银包铜、电镀铜等“少银化”技术正在加速研发,未来可能改变白银在光伏领域的消费格局。
白银的金融属性也面临考验。高盛最近预警指出,白银缺乏央行储备支撑,一旦投资资金撤离,容易引发恐慌性抛售。
我国白银产业正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