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元区存在经济增长越差但顺差越大的现象,其长期顺差的真相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生产率增长差异:欧元区相较于世界其他地区存在持续性生产率增长差异,这是欧洲外部顺差的核心驱动因素。21世纪初以来,欧元区的产出与生产率增长始终落后于美国、中国等全球竞争对手,1999年至2023年间,欧元区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26%,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0.70%,均远低于其他地区。其他地区生产力提升会推升其企业与人民未来收入与财富水平,进而增加对欧元区商品的购买,而欧元区自身经济增长缓慢,收入增长缓慢抑制了居民与企业的对外消费意愿,从而维持了贸易顺差。贸易结构变动:贸易结构的结构性变动抵消了生产率增长差距所引发的升值压力。一方面,欧元区进口价格走低,反映出其他地区可贸易部门尤其是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生产率增长加快,降低了欧洲家庭与企业面临的外国商品相对价格,提升了欧元区的进口份额,并缓解了实际汇率面临的升值压力;另一方面,欧元区的本土偏好出现长期下降,消费者对外国商品的偏好增强,欧元区生产商在其国内市场的份额有所流失,也对贸易顺差产生了影响。投资疲软与内需不足:欧元区投资疲软一定程度上由全球性因素主导,同时欧债危机之后,欧元区各国家庭和非金融企业部门自发进入资产负债表衰退阶段,“存钱还债”模式导致内需不足。政府部门的财政扩张又受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德国财政刹车机制的约束,赤字率持续低于私人部门的盈余,最终使得欧元区出现内需不足、储蓄率上升、资本净流出和经常账户盈余的情况。劳动力成本优势:以德国为例,在欧元区成立后,其工资长期保持极低增长,劳动力成本优势增强了出口竞争力。1995-2005年,德国劳动力成本基本保持稳定,2013年仅比2005年增加5%,而同期欧元区平均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这种劳动力成本优势使得欧元区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价格竞争力,有助于贸易顺差的形成。欧元汇率影响:欧元诞生后,过去十多年实际汇率持续贬值,对于制造业竞争力强大的欧元区国家来说,搭上了本币贬值对出口的促进作用,相比之前德国马克时期,更有利于保持出口竞争力,从而推动了贸易顺差的扩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