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稳居全球第一
短短数年增长超30倍,新型储能正以磅礴之势助推中国能源转型新征程。
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底,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1亿千瓦,与“十三五”末相比增长超30倍,装机规模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已跃居世界第一。
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是在11月5日举行的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新型储能高质量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分论坛上,由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发布的。
新型储能行业已逐步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撑。
01 跨越式增长:从起步到全球第一
中国新型储能产业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与“十三五”末相比,装机规模增长超过30倍,这一增长速度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尤为罕见。
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已占全球总装机的40%以上,稳稳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
这一成就标志着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竞争中抢占了重要制高点,为全球碳中和目标贡献了中国力量。
02 规模与结构:大型化趋势明显
从单站规模来看,新型储能大型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数据显示,单站10万千瓦及以上装机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凸显了规模效益在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储能时长方面,2小时储能装机占比76.4%,4小时储能装机占比16.7%,平均时长为2.34小时,这一配置比例较好地平衡了技术经济性与系统需求。
03 区域布局:三足鼎立格局形成
中国新型储能区域分布呈现华北、西北、华东三足鼎立的格局。
华北地区已投运新型储能装机3118万千瓦,占全国30.4%,位居首位。
西北地区以2672万千瓦的装机规模紧随其后,占比26.1%,凭借丰富的风光资源和完善的能源基础设施成为储能发展的重要区域。
华东地区装机1655万千瓦,占比16.1%,作为电力负荷中心,储能在调节区域电网平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04 技术路线:锂离子主导、多元发展
当前我国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呈现锂离子电池主导、多种技术路线并行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截至2025年9月底,锂离子电池储能装机超过9800万千瓦,占比96.1%,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其他技术路线也取得显著进展:
液流电池储能装机较“十三五”末增长约30倍,达到115万千瓦
压缩空气储能在“十四五”期间实现从无到有突破,装机达到83万千瓦
铅炭(铅酸)电池、钠离子电池装机平稳增长
固态电池、氢储能等一批颠覆性前沿新型储能技术也在加速发展,为应对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多时间尺度、高安全性的能量存储需求提供坚实支撑。
05 实际效能:利用小时数稳步提升
随着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的增长,其实际运行效能也实现稳步提升。
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型储能等效利用小时数约770小时,同比增加约120小时。
云南、浙江、江苏、新疆、四川、青海、湖北等多省区调用情况良好,调节作用进一步发挥。
在2025年“迎峰度夏”期间,国家电网经营区内新型储能最大可调电力超过6400万千瓦,实时最大放电电力超过4400万千瓦,为夏季电力保供提供了重要支撑。
06 经济贡献:拉动投资作用显著
“十四五”以来,新型储能产业不仅实现了技术突破和规模扩张,还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数据显示,新型储能直接带动项目投资超两千亿元人民币,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投资超万亿元。
2025年前8个月,新疆、广东、云南、山东、内蒙古新型储能重点项目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速均超过100%,成为拉动能源重点项目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
07 未来展望:十五五规划与市场机制
面向“十五五”时期,边广琦表示,新型储能将成为电力系统新增灵活调节能力的主要载体。
国家能源局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统筹谋划“十五五”规划布局,结合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要求,科学统筹新型储能和其他调节资源发展规模和布局;
加快完善新型储能市场机制,鼓励新型储能积极参与电能量、辅助服务等市场,推动完善新型储能等调节资源容量电价机制;
持续推动新型储能利用水平提升,指导电力调度机构创新调控方式,科学提升新型储能调用水平;
大力支持新型储能领域科技创新,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锂离子电池储能质量性能水平;
进一步深化新型储能领域国际合作,充分发挥政府间多、双边能源合作机制作用。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到2027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1.8亿千瓦以上,带动项目直接投资约2500亿元。
新型储能产业的迅猛发展正为中国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力。随着“十五五”规划的实施和市场机制的完善,新型储能将在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方面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从东部沿海到西部戈壁,从北方平原到南方山地,1亿千瓦的储能装机正在华夏大地高效运转,它们犹如一个个强大的“电力银行”,充放之间,保障着能源安全,推动着绿色转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