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泰证券提出的“火电盈利有望提升、绿电国补回收提速”观点,既契合当前能源政策导向,也得到行业数据与企业经营变化的支撑。以下从逻辑背景、核心驱动因素及市场影响三方面展开分析: 一、绿电国补回收提速:政策推动与现金流改善共振绿电国补回收加速是多重政策与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直接缓解了新能源企业的资金压力。政策层面的破局:2016年以来新能源装机爆发式增长导致补贴缺口扩大,截至2021年底累计拖欠补贴约4000亿元。2025年政策端通过专项融资、合规清单核查等方式推进补贴清欠,例如第一批可再生能源合规清单落地后,财政资金拨付效率显著提升。2025年8月多家绿电企业密集公告补贴到账,太阳能、金开新能、晶科科技单月分别收到16.92亿元、9.39亿元、6.46亿元补贴,1-8月累计回收金额同比增幅均超200%,且已超过2024年全年回收规模。企业经营的实质性改善:存量补贴回收对绿电企业的影响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现金流优化,2025年上半年绿电企业平均自由现金流环比提升35%,缓解了资本开支压力(当前新能源企业普遍面临高杠杆问题,自由现金流多为负);二是减值风险降低,此前部分企业因补贴账期过长计提减值,2025年补贴加速到账后,大唐新能源、太阳能等企业的减值计提规模同比下降40%以上;三是估值修复,截至2024年底,太阳能、金开新能的应收补贴余额占总市值比例分别达62%、56%,补贴回收推进后,港股绿电企业平均市净率从0.8倍修复至1.1倍。 二、火电盈利提升:从周期属性向公用事业属性转型火电盈利改善并非依赖传统发电业务,而是源于能源结构转型下的价值重构,核心驱动力是“政策保障+商业模式升级”。政策托底与成本优化:2025年4月《新一代煤电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5—2027年)》落地,通过两类政策提升火电盈利能力:一是效率提升,要求现役煤电机组30%负荷时煤耗增幅不超过25%(当前行业平均为25%-35%),预计可降低单位燃料成本8%-12%;二是收益保障,容量电价机制从2024年开始执行,按100-165元/K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