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肖智勇团队联合遥感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张吴明的一项研究表明,月球热演化研究获得重要进展,内生月震是月球上新增滑坡的主要原因。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研究团队通过卫星图像分析发现,自2009年以来,月球上新增了数十处滑坡。他们挑选了月球正面和背面容易发生滑坡的74个观测区域,利用分辨率小于1米/像素的数据,对比覆盖同一区域的前后图像数据,并计算反照率变化,从而找到了滑坡发生的地点和形态。这些滑坡与地球上的大型滑坡不同,显得“小巧”且“浅表”,大多数滑坡长度不到1公里,宽度不足100米,最厚的地方不到1米,每处滑坡移动的物质体积都小于10万立方米,且主要集中在坡度24°-42°的斜坡上。研究团队分析了新滑坡的地质情况,发现虽然存在大量新形成的撞击坑,但不到30%的新滑坡可能是由撞击触发,且滑坡开始的位置普遍缺乏暴露的岩石。因此,科学家推断这些滑坡主要是由内生月震引发的震动导致,这也证实了月球内部仍有能量活动。此外,这些内生月震驱动的新滑坡主要集中在月球雨海盆地的东部区域,而这里恰好是过去阿波罗探月任务中记录到浅层月震较多的地方,意味着雨海盆地东部可能是月球当前的月震活跃区。该研究为未来人类登月建站的选址与安全防护提供了重要参考,未来在月球建立长期基地时,应避开这类月震活跃的区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