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冀共筑古树基因库,通过克隆苗等方式延续千年文脉,具体情况如下: 古树基因库建设背景与目的北京是世界上古树最多的城市,有6000余株树龄在3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34000余株树龄在100年以上的二级古树,河北也有众多珍贵古树。这些古树是“活的文物”,见证着历史变迁,具有极高的自然、文化和生态价值,但随着树龄增长和环境变化,它们面临健康风险,繁殖能力减弱,其携带的宝贵基因需要科学手段来传承。2016年,京津冀古树名木保护研究中心成立,三地开始联手挖掘古树名木文化资源,保护与复壮重点衰弱古树,共筑古树基因库。 基因库建设成果克隆苗培育数量:截至目前,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的京津冀古树名木基因保存资源圃内已培育了近150株全国各地重要古树名木的克隆苗,河北省古树名木基因库项目累计繁殖古树基因苗12科、17属、22个树种、1000多株。典型古树克隆情况:河北涉县“天下第一槐”的枝条经采集培育成了克隆苗,在北京的基因保存资源圃内茁壮成长。北京北海公园的唐槐、颐和园的古玉兰、海淀区万寿寺路西段的千年银杏等古树的克隆苗,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植物园的北京古树名木展区内长势良好。 克隆技术与方法科研人员通过嫁接、扦插和组培繁殖三种无性繁殖方式培育幼苗,以保留古树宝贵的基因。例如,对于一些古树,科研人员会采集其枝条,将其嫁接到砧木上,砧穗愈合成活后即得到克隆苗,经基因比对,其亲缘关系和古树接近。由于古树非常珍贵,采集枝条有严格限制,科研人员也尝试从长大的“克隆苗”上采集枝条进行再次繁殖。 基因库的意义生态意义:这些克隆苗继承了母株长寿、抗逆的基因,未来若规格达到应用要求,可用于公园、林地等景观提升项目,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文化意义:古树名木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克隆苗以“活档案”的形式承载起古树的历史文化价值,编织出京畿大地互联互通的生态文化网络,让京冀两地的古树文脉得以跨越地域边界延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