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跟随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组成的综合科考队来到长江源地区,考察水土流失、植被恢复的最新情况。长江源水土流失变化情况如下:整体趋势向好:《中国水土保持公报(2024年)》显示,三江源作为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2024年水土流失面积比2023年减少684平方公里。近年来随着生态工程的实施,高寒草地植被盖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向好。区域差异较大:受植被状况和土壤质地的影响,长江源不同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差异较大。对于长江的三个源头,北源楚玛尔河流域的土壤侵蚀风险最大,其次是正源沱沱河流域、南源当曲流域,不同区域的土壤侵蚀强度可相差数倍。局部仍有隐患:长江源草地持续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由于恶劣的高寒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局部地区草地退化趋势并未根本扭转,土壤侵蚀有加剧苗头。在沱沱河与当曲汇合处的囊极巴陇附近,一些山坡上的草甸不再连片,而呈现不规则的断裂状,这可能是冻土融化后草甸及土层因失去支撑发生塌落形成的,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冻融侵蚀对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可能加剧。泥沙含量增加:从2000年左右开始,长江源区河流的沙量也开始增加。2016年以后,长江源区的直门达水文站沙量较过去多年均值增加约50%,沱沱河水文站的沙量则几乎翻倍。这主要是因为长江源区暖湿化趋势持续,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水资源增加,但也会增加泥沙输移。科考队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开展模拟实验等方式,对长江源水土流失变化进行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将为长江源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