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大都邑性遗址之一,距今约4000年,规模达500余公顷。近年来,多种科技手段被应用于陶寺遗址的保护与展示,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具体如下:数字化复原与展示:通过三维建模和VR技术,复原了都城布局和圭表测影场景,让游客能够直观地感受古代都城的规模和当时的天文观测场景。借助数字动画,再现了观象台的运作原理,将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视觉体验,使游客更容易理解陶寺先民的智慧和当时的科技水平。数字化展陈:将公园定位为“流动的遗址博物馆群落”,在关键节点设置6个主题展馆,通过数字化展陈手段,系统展示宫城建筑、王族大墓、陶寺龙盘、礼乐器具等代表性文物。这种“一总六分”的阐释结构全方位诠释了遗址价值,让游客在漫步遗址过程中感受文明演进与历史场景。遗址复原研究:对于地面无形的大遗址关键遗存,团队进行了大量复原研究和空间转化工作。在平民区或贵族区,选择两三处遗迹展示古人的居住形式、生活场景;在宫殿区,通过空间叠影、数字化的方式实现复原;对于价值极为重要但只剩基础部分的阙门,则通过展出形象来彰显其空间上的地标意义。多媒体互动展示:陶寺遗址博物馆利用裸眼3D的空气触摸屏和多媒体互动沙盘,展示陶寺遗址的功能分区和水利系统,生动展现4000多年前陶寺先民的生活点滴。科技检测分析:采用曲面荧光技术等先进科技,对出土文物进行成分测试分析。如对青铜材质的铜齿轮形器进行分析,发现其具有历数或演示阴历小月日期的历法功能,进一步揭示了陶寺先民的智慧和当时的科技水平。多学科联合考古:从陶寺遗址开始正式发掘之时起,考古工作者就广泛采取自然科学手段,如古地磁、孢粉分析、动物考古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以来,更是采用了系列测年、环境、动植物考古、天文考古、同位素分析、古DNA、有机残留物分析等手段,几乎涵盖所有与考古有交集、交叉的学科,从多个角度深入研究遗址的历史、文化、环境等信息。
|
|